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对比展出 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4月1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全球首次展出月球前后样品,数百件珍贵物品和图文史料首次集体亮相。
探展
全球首次同时展示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
在这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第一次同时展出的月球前后样品,包括月壤岩屑和粉末。观众可以通过展厅里的显微镜更清楚地观察月壤的质地。嫦娥五号从月球带来的1731克月球样品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年轻月球火山岩区样品。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向中国100多个研究团队发放了科研样品,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发现月球上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
嫦娥六号返回器带来的1953.3克月球样品是人类第一次获得月球背面样品。与嫦娥五号样品相比,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颜色略浅,积累密度更小,颗粒来源更复杂。
展览开始时,三位重磅“外国游客”为观众开启了这场精彩浪漫的外星之旅,即中国最大的月球陨石、灶神星陨石和中国最大的火星陨石。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对比展出 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章节,到嫦娥三号首次在月球上烙下“玉兔”月球车的中国印记,从突破月球背中继通信技术建设月球“鹊桥”,到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凯旋...打开时间的脉络,展览以物理证据与历史档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了自2004年项目成立以来,中国探月项目走上了一条非凡的道路。
在嫦娥一号工程展区,中国第一个月球检测工程的签名版图像被展示,由嫦娥一号传回的数据整合而成。嫦娥一号配备的CCD立体相机是一种图像传感器,按照航行方向扫描月表目标,从同一个月表目标获得三个不同角度的图像。同时,嫦娥一号配备的激光测距仪记录了月球表面的高程数据,使传回的数据不仅包括月球表面的照片,还包括与照片上地形相关的高度信息。经过科学家的整合和处理,我国第一张月图为02,分辨率为1。
展厅里有一面特殊的国旗,它的原料是玄武岩矿。研究人员将玄武岩粉碎融化,然后拉成头发直径约三分之一的细条,纺成线条,用这种特殊的织物制成“石头版”织物国旗,可以耐低温、耐高温、防辐射,保证国旗在月球上永不褪色。
如果你经常看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播,你一定很熟悉返回器。在展厅里,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嫦娥六号的返回器和降落伞。当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距离地球5000多公里时,返回器会下“车”,开启返回之旅。返回器虽然小,但是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很快,高温烧灼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返回器隔热耐烧,嫦娥六号参考了嫦娥五号返回任务的经验,根据不同部位耐烧、隔热的实际需求和指标,准备了一个量身定制的安全防护球。
此外,YF-77发动机不容错过。它是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也是中国第一台路面点火起飞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目前,它被用作中国新一代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一级主动系统。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然后将中国第一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精准送入轨道,确保嫦娥五六号探月任务成功。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对比展出 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氢氧发动机最大的特点是环保。你可以看到它的下半部分表面有螺纹,每个螺纹都是一根管子。以下是排水口,这样凝结水就可以快速冷却火箭。”国家博物馆策展部副主任、策展人赵东亚说。
回顾“高光时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展览正式开放前惊喜地出现,顺着时间的流逝,回顾了探月之路的“高光时刻”。
预计2028年嫦娥二号可回到地球周边地球。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检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根据月球地形数据,中国第一幅全月图像制作并发布。“这张图是拼接的。当时分辨率还是很高的。”吴伟仁说。展厅里的月球图像上有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姜景山,龙乐豪,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的签名,可见当时这幅图像的珍贵和科学家。
据吴伟仁介绍,嫦娥二号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检测精度更高,月显像分辨率远高于嫦娥一号,“图塔蒂斯”行星已成功飞跃检测。“实现目标后,它现在正在围绕太阳旋转,成为世界上第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人造行星。我们预计它将在2028年回到地球周围,我们希望在那个时候与它见面,探测它的信号。”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对比展出 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
嫦娥七号南极寻水冰,嫦娥八号探索“在月球上盖房子”
中国探月工程未来还有哪些任务?什么时候人类可以再次实现登月?
据了解,嫦娥七号将在月球南极进行综合检测,其中一个关键目标是寻找水冰等成分。“如果我们能找到水,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发现,所以嫦娥七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伟仁透露,“嫦娥八号是建立月球通信系统、能源供应和‘月球砖’,为未来使用月球壤盖房屋打下基础,实现“因地制宜”。目前,第一台在月球上“打砖”的设备已经开发出来,月球壤可以借助高温融化,不同规格的砖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未来10年和20年,我们将通过月球探索。
“从长远来看,无人检测仍然是关键点。因为成本低,风险低,不需要人操作。但是,人员在短时间内登月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短期内有人参与,长期无人参与’。”吴伟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