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生活休闲
2025 04-16 12:25:44
分享
导读:本文是由xjh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的内容介绍。

 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在美国单边关税大棒的阴影下,欧盟对华政策正经历战略重塑。2025年4月的系列动向表明,这场转向不仅是经济止损的权宜之计,更是地缘格局重构的深层信号——当美国优先政策无差别打击盟友时,中欧合作的现实逻辑正超越意识形态藩篱。

 美国关税催化欧盟觉醒

 特朗普政府2025年初发动的全球关税战,意外成为中欧关系升温的加速器。美国对欧加征的汽车、干邑白兰地等产品关税,直接冲击欧洲经济命脉:法国干邑行业四个月内对华出口暴跌60%,德国车企因美国市场成本激增陷入集体焦虑。欧盟委员会内部评估显示,美国关税导致欧盟年度GDP预期下调0.8%,迫使欧洲重新审视安全依赖与经济主权的矛盾。这种“盟友背刺”效应在美欧互动中持续发酵——当美国要求欧盟配合对华芯片封锁,却又限制欧洲企业获取关键矿产时,布鲁塞尔终于意识到依附美国的代价可能是产业链的全面萎缩。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电动汽车关税的破冰实验

 中欧经贸关系的转折点,聚焦于争议数月的电动汽车关税困局。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45.3%关税后,市场反馈远超预期:上汽名爵等品牌销量骤降,但比亚迪却逆势扩大欧洲市占率。这种分化暴露出关税政策的失效——欧洲消费者被迫多花15%购买本土高价车型,反而延缓了绿色转型进程。2025年4月的突破性谈判中,双方转向“最低价格承诺”替代关税方案:既保证中国车企利润空间,又避免欧洲市场被彻底排斥。德国大众的案例更具启示性:其在中国生产的ID.3车型成本较德国版低62%,通过价格承诺机制,既维持竞争力又不冲击欧洲定价体系。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产业链重构的双向奔赴

 欧盟的务实派正将危机转化为合作机遇。法国推动华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西班牙加速引进中国光伏技术,14个欧盟国家拒绝禁用中国5G设备——这些“政冷经热”的选择背后,是欧洲对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现实焦虑。数据显示,拆除现有华为设备需耗资百亿欧元,而欧洲5G建设已落后中美两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欧产业链融合更显深度:宝马联合中国企业开发的新一代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1%,西门子合作的电动公交系统已在七国落地。这种互补性在欧盟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口激增43%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内部博弈与战略对冲

 欧盟的转向始终伴随着撕裂与妥协。以法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务实派”主张“对华合作不设政治前提”,而受美国影响的“泛安全化”阵营仍在炒作“产能过剩论”。这种矛盾在4月的电动汽车谈判中尤为突出:尽管欧盟高层释放缓和信号,德国仍坚持对中国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一位布鲁塞尔谈判代表坦言:“每次会议都像走钢丝,既要安抚国内产业,又怕激怒中国失去回旋余地。” 这种摇摆折射出欧盟的战略困境——既想借中国市场对冲美国压力,又难舍意识形态优越感。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新多边主义的压力测试

 中欧的接近正在改写全球权力平衡。当美国挥舞关税武器时,中欧贸易额逆势突破7858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最新表态意味深长:“作为全球前两大市场,中欧有责任重塑基于公平竞争的贸易体系。” 这种定位调整的背后,是双方在数字贸易规则、气候金融等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争夺。例如,中欧正联合开发跨境碳标签系统,试图建立区别于美国的新绿色标准。

外媒:欧盟对华“风向”正在变化 在美国的关税压力下欧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

 这场始于美国外部压力的合作实验,终将检验中欧能否超越“临时联盟”的局限。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断言或许预示方向:“加强与中国关系无需看任何人脸色。” 当欧盟在7月北京峰会中拿出更多务实方案时,全球化的幸存者联盟或将证明:在霸权逻辑失效的时代,基于利益互惠的竞合才是最高级的地缘智慧。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